辛丑年世侯总会清明祭祀文章选(三篇)
谈谈搜辑家谱资料的意义价值
文/赋乾
家谱是一个国家历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史、地方志、家谱”同属于历史之三史之一。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典,是中华文明的精典,是“活文物”、“真图腾”。
家谱作为姓氏文化家族里最重要的血统证明资料,它的叫法也是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经过归纳总结,家谱的别名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等。
家谱是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主要是以记载父系家族的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文献,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演变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家谱的出现已经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的落后与思想的禁锢,家谱的发展与传承也遭到了滞后。
秦汉以前,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书籍。秦汉以后,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魏晋南北朝时,由于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仕宦和世族间婚姻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到了隋唐才得以大力发展与普及。隋唐五代时期,修谱之风更是从官方扩及到民间。到了宋代,民间修纂家谱的风气开始兴盛,出现了姓姓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局面。
此前家谱只是作为官吏贵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但自宋代以后家谱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
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