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仁县 > 安仁县经济 > 教员和我的家乡茶陵

教员和我的家乡茶陵

发布时间:2022/8/29 11:46:20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教员,茶陵县。一个世纪伟人,一个偏远小县,我的家乡。却因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北接攸县抵长沙,南通广东,东界炎陵县、江西井冈山市,西屏郴州市的安仁县,东邻江西莲花、永新、吉安。茶陵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因地处"茶山之阴",而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又因南宋县令刘子迈铸铁犀镇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誉。

在残酷的战斗岁月里,教员对“红色模范县”茶陵县印象深刻,他曾多次深情地说:“茶陵同志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历经历史巨变,走过岁月长河,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穿行于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当我们再次重温领袖与茶陵人民的那份情缘,仍然充满向往,无限感怀…

(1)教员与茶陵人

一.谭延闿

谭延闿是清末民初的传奇人物,高陇镇人,24岁科场高中会元。辛亥革命后,三度主政湖南,担任督军。深得先总理倚重,后被蒋任命为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谭氏善书,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近代颜楷三大家。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谭氏和教员是“老熟人”,两人颇有来往。

年,皖系军阀张敬尧被段祺瑞任命为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在湖南施行暴政、烧杀抢掠、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五四运动发生后,教员便领导学生对倒行逆施的张敬尧进行坚决斗争,发动了“驱张运动”。教员率领赴京代表团于年12月18日到达北京,并联络各界,制造舆论,将“驱张运动”推向高潮。年夏,代表团返回长沙,谭延闿亲临火车站迎接,以表谢意。

年6月驱逐张敬尧后,谭第三次督湘,提出“湘人治湘”,得到青年教员赞同,撰文称谭是“乡邦英俊”。教员与易礼容等办长沙文化书社时(9月9日,书社在长沙潮宗街正式开业,这个日子真的很神奇),曾请谭延闿题匾,谭慨然允诺,并支持了大洋,解了教员此时缺资金的燃眉之急(影视剧《中国》有专门提到这一事件)。

此后两人也一直有交集:共同参加了国民党的一大和二大。谭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教员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广州工作时期,两人往来十分密切。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谭延闿又与教员等人联名发表通电,声讨蒋的罪行,号召众人“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族之蟊贼”。年4月27日,我党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延闿作为国民党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开幕式,并表示了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的决心。

此后政治倾向不同的两人分道扬镳,再未谋面。

年,红军攻占了茶陵,教员的挑夫龙开富和军队一起进谭宅抄家,替教员找到了一套《三国演义》,教员如获至宝。

年,谭延闿生命的最后一年,在南京就任行政院院长的他得知红军攻打长沙,十分懊悔地说:早知这样,当年去剪什么鬼彩,派两个兵把教员一抓,何必现在这样劳师动众呢?

二、龙开富

火田镇的龙开富,是工农革命军年11月“二打茶陵”时参军的。上井冈山后,被派到教员身边工作。

教员非常喜欢这个身材高大,又有功夫,性格朴实、吃苦耐劳的细伢子。两个月后,他被安排给教员当“警通员”,也就是警卫员兼通讯员。除了日常工作,教员还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每当战斗结束,要将文件、报纸、书刊收集起来,便于掌握敌情。

当得知龙不识字,教员便答应教龙认字。

从此,教员无论工作多么忙,也要抽出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教龙开富。纸张缺乏,教员就把抽完烟的烟盒收集一起,拆开供龙开富写字。教员亲自当老师,龙开富进步很快,开始一天认几个字,后来一天可认0个字。

识了字的龙开富,能够给教员“帮忙”了,教员也对龙开富一次次委以重任。

以后,教员又叫龙开富下连队锻炼。在部队,他从班长做起,逐级升到团政委、中央军委政治处主任、44军后勤部长,年被授少将军衔。

年9月9日,龙开富正如往常一般在外散步,可是突然一瞬间他的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打开收音机之后,他听到了教员逝世的消息。此后他便病倒了,年2月日,龙开富离开了人世,他离世之前说道:如果可以的话,在我死后将我葬在离教员近一点的地方。叶剑英得知后遵照龙开富的遗愿,将他葬在了离教员纪念堂最近的地方。

三,陈冬尧

年5月26日,教员做《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特别提到一个人:“陈冬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了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全团的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倍增,无一个开小差。”并号召全党的干部向他学习。

受到教员夸赞的陈冬尧,是一名来自严塘镇的优秀八路军指挥员。

抗日战争时期,陈冬尧历任平山团团长、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他领导的平山团是晋察冀地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八路军主力团之一。在年冬的田庄战斗中,他率领这支刚刚组建的部队对抗一个日军大队。他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出奇制胜,全歼该股日寇,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为此,教员为他亲笔题词:“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陈冬尧同志。”

年9月,他奉命率团随三五九旅调回陕甘宁边区,保卫边区,开垦南泥湾。大生产中,他将指挥所设在山上破旧的窑洞里,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亲自开荒种地,直到双手布满血泡,端不住饭碗。最终,全团每天人均开荒1.亩,超过规定目标0.亩。《解放日报》报道了他的模范事迹,还刊载了赞颂他的歌曲《生产忙坏了陈团长》。

2年2月,他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模范大会,教员接见他时,在谈话笔记本上专门写下“模范团长”几个大字。年9月,教员到他担任团长的七一八团考察时,再一次夸奖他“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

可惜的是,这位“模范团长”在5年6月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2)教员与茶陵

教员指示建立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年2月,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书中记载了教员的一段话:“年11月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边界的茶陵成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选举出来了。”

这里说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就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被认为是中共红色建政的开篇之作。

年10月21日,即距秋收起义爆发仅仅40多天之后,根据教员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占茶陵城。由于茶陵地处湘赣要冲,自然条件良好,战略地位重要,又有较好的党的群众工作基础,因此教员首次有了“经营茶陵”的打算。

年11月15日,得知茶陵县城空虚,教员决定二打茶陵。这一次,本来他要亲自带队的,却不巧腿上生了疖子,行动不便,只好派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党代表宛希先带队。

11月18日,茶陵县城再次被攻克。但进城之后,团长陈皓却不想做群众工作,仍按旧政府的样子升堂办案、纳税完粮。更严重的是,他与自己的一小伙人还凭借手中权力大吃大喝,搜刮钱财。宛希先等对陈皓一伙的行为非常反感,除了进行坚决批评和抵制,还写信将情况直接报告教员。

教员接信后,深感情况严重,在因事不能及时脱身的情况下,派人星夜送信给宛希先。他在信中严厉批评了陈皓等人的错误,并指出,由部队派人当县长是不对的,那样会脱离群众。现有工农阶级专政的苏维埃俄国做榜样,所以中国的政权应该是工农群众的政权。另外,工农政权没有武装保护又难以生存,因此,要成立工农兵政府。

接到教员的指示信后,宛希先立即向党员和团营干部进行了传达,并开始了工农兵政府的筹备工作,决定由农会、工会、士兵委员会分别选出一名代表,从中产生政府主席。起初,农民代表李炳荣、工人代表谭震林、士兵代表陈士榘相互谦让,最终,还是宛希先拍板:“工农兵政府,‘工’字带头,谭震林同志,你是工人代表,你就担任政府主席吧。”

年11月28日,一个难得的大晴天。上万茶陵群众聚集在原茶陵州衙门外的大草坪上。此时,大门两边已经挂上了一副全新的对联:“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工农兵政府主席谭震林登台讲话,宣布首张“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布告”正式发布。

12月26日,随着敌人大规模反扑,为保存革命力量,工农革命军经一天激烈战斗后撤出县城。

后来的党史专家评价,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虽然只存在了一个月,但却突破了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建立革命政权的模式,开创了中国苏维埃运动在农村建立政权的先河,是教员进行“武装夺取政权”革命实践的伟大尝试。

教员“湖口挽澜”,使年幼的工农革命军免受一次浩劫

话说在保卫茶陵县城之时,革命意志薄弱的团长陈皓就已经下定了投靠国民党的决心。为此,他蓄意拆除了通往井冈山的东门浮桥,引导部队南撤,准备投靠驻扎湘南的国民党第十三军军长方鼎英部。

而在此前的12月25日,身在井冈山的教员已经获得陈皓密谋投敌的情报,于是果断决定带领20多人赶往茶陵。当日晚,一行人赶到在茶陵坑口墟住了一宿。次日继续赶往茶陵县城。

在离城二三十里的地方,便听到激烈的枪炮声。来到与茶陵城一水之隔的中瑶村时,村赤卫队队长陈苟仔报告,县城东门桥已被拆掉。鉴于已是傍晚,教员命令陈苟仔带几个赤卫队员泅水过河,摸清城里情况,自己则在茶陵县委书记陈韶家住下。

这一天,恰是教员4岁生日。但这个生日之夜却是在焦急地等待中度过的。

27日拂晓,侦查返回的赤卫队员带回了部队南撤的消息。教员预感大事不好,当即决定追赶。

此时,陈皓带部队已先于教员到达茶陵南面的湖口墟。但在这里部队却停了下来,因为内部就行军方向发生了争执。原来,从这里往东是宁冈,往南是桂东县。陈皓为达到与方鼎英部靠拢的目的,以“去湘南发展,扩大队伍再回井冈山”为借口,意欲带队南撤。而宛希先等则坚决主张东撤宁冈,回到教员身边去。

争论持续了几个小时,双方相持不下。陈皓狗急跳墙,强行开拔,但此时教员已经赶来。赶到湖口后,他立即传令部队回湖口宿营。陈皓听说教员来了,大惊失色,刚想溜掉,却被宛希先等控制起来。

当天晚上,教员在主持连以上干部会揭穿了陈皓一伙叛变投敌的阴谋。

12月28日,“教员到茶陵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工农兵政府骨干、农会会员、赤卫队员和普通群众闻讯纷纷赶往湖口,教员于是决定在湖口东侧的一块稻田里召开一个军民大会。大会上,教员作了鼓舞人心的演讲。他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了这块根据地,我们屁股坐在罗霄山脉,两腿伸向江西、湖南,周围几十个县,上千万人口,革命大有前途。

教员的讲话,点燃了大家的革命热情,许多人纷纷要求参军。革命军现场挑选了青壮年入伍,并统一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营。

教员此次赶往湖口拯救了新生的革命军队,史称“湖口挽澜”。“如果没有‘湖口挽澜’,后果将不堪设想,也许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也将被改写。”党史专家评价道。

教员在三十八年后重回茶陵,关心茶陵建设

红砖青瓦,木梯木窗,老旧的苏式风格。砖瓦风化,红漆脱落,却反衬出树木的葱茏,环境的幽静。曾几何时,这个一直保留上世纪五十年代风貌、显得有些陈旧的县委大院,近年却因媒体“炒作”,获得“最美县委大院”的超高美誉。

也就是在这个几乎凝固在时间里的县委大院,为我们珍藏着一份长达56年的历史记忆。56年前,教员在重上井冈山途中重回茶陵,并在此留宿一夜。这是教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一次在县城住宿。

走进茶陵县委大院大门,右转前行,可见一栋两层苏式红色小楼,这就是教员曾经居住的地方,今天被称作“红楼”。进大门左转里走,有两个不大的房间,这就是教员当年下榻处。56年过去,陈列室依然保留当年的样子:一张两端高低不平的木板床,两把旧椅子,一张油漆剥落的写字台……

茶陵人忘不了56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那天是年5月21日。这天下午点多钟,茶陵县委副书记李颖临时接到通知:“快到门口去,有首长来了。”待他与几名干部走到大门口,却一时愣住了,因为这个“首长”不是别人,正是他们通过报纸已经无比“熟悉”的——教员。

见到这些“不知所措”、又有些“手忙脚乱”的县委干部,教员微微一笑打了招呼,就径直前往早已安排好的红楼休息。晚饭过后,教员邀上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茶陵县委副书记李颖,在县委大院散步交谈。

两位地方领导边走边汇报茶陵工作。教员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地说:“当年,我们工农红军在这里建立了县工农兵政府。那时,围绕这一政权建设斗争很尖锐呀。”听说当年工农兵政府的房屋早被烧毁,教员惋惜地说:“太可惜了。”接着又说:“那时不容易,我来茶陵时很狼狈。”

他老人家在大院的小道上时走时停,时而交谈,时而沉思。当走到一处竹林旁边时,他停下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身边的同志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啊,现在不同了,旧貌变新颜了。”李颖听后报告说,年茶陵已经修建了横跨洣江的“湘赣大桥”。教员听后高兴地立即说:“茶陵有了大桥,不错!不要叫湘赣大桥,就叫茶陵大桥嘛。”

夜幕降临,教员回到卧室,要来《茶陵州志》,连夜捧读起来。夜越来越深,保卫的同志不断看表,直到凌晨三点,老人家才熄灯就寝。

次日上午,汪东兴向教员汇报,说茶陵干部求见,问安不安排见面?教员立即说:“当然要见嘛。路过一次茶陵不容易。三十八年前到茶陵时很狼狈,那时我们秋收起义队伍一部分被敌人追赶,一部分被敌人堵截,到茶陵吃住都困难,这一次可完全不一样了。”

上午10时许,教员身着灰色中山装、脚穿布鞋,笑容满面地出现在县委干部前面,和大家一起在红楼合影后,就登上苏制吉姆小车,穿过刚刚“更名”的茶陵大桥,直驱江西永新而去。

茶陵同志依依不舍地目送着他老人家远去,直到再也看不到小车的影子。

年1月,教员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正式发表。当读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等词句时,他们才突然悟到:原来,教员的这首词是在茶陵县委大院开始构思打下腹稿的呀。

如今教员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火种仍在。我们就是人民,我们就是江山,我们怎样,中国的未来就怎样。如果我们选择了躺平、享乐、堕落、同流合污,那么我们就会失败,文明之火就会熄灭。而如果我们选择了奋斗、坚持、努力和捍卫公平,那么文明的火种就迟早会在这个星球上形成燎原之势。

有人说: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走之后,你们就是我。

再一次读到这段话,我的眼圈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renzx.com/arxjj/154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