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拥有灵活的大脑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正确运用大脑。”
年,北京市的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泰伯曾经在国内引起一片哗然。那时,刚刚年满十八岁的他曾向十一所美国大学申请入学,却全部遭到拒绝。
有人说他的申请方式大有问题,但更多的人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学霸。一时间,“应试教育的失败产物”,“死书呆子”等侮辱性的词汇挂满他的一身。在外界眼里,李泰伯注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品。但让大家万万没有的是,这位曾经被舆论打倒的学霸有一天能够站起来。
当李泰伯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时,他已经从理工学霸变身为美国著名大学的在读博士,并在许多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有很多作品。
在现实生活之中,像李泰伯一样的学霸的事例还有很多,尽管李泰伯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但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一样拥有与现实搏击的勇气。来自清华大学的戚柯作为同样优秀的学霸,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一条路。
1.年少有为
在许多人的心中,学霸自小就是学霸,他们在名为考试的战场上“奋勇杀敌”所向披靡。来自湖南省湘潭市的戚柯也是这样一个从小就被人嫉妒的“别人家的孩子”。
戚柯从小生活在一个红色背景的家庭之中,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他之外,还有一个小他不多的妹妹。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之下,妹妹和戚柯逐渐长大。
从小就有学习的天赋的戚柯,聪明伶俐且成绩优异,这让他的父母倍感欣慰,久而久之,家中的所有期盼的天平都向戚柯身上偏移过去。
上高二时,妹妹曾和戚柯有过一次严重的分歧,或许是父母对于哥哥的偏爱太过明显。又或许是永远被哥哥压过一头的屈辱使得妹妹对家庭产生了很多误会。
总之这次的矛盾以父母担心影响戚柯的学习,花钱把戚柯转到安仁县一中住宿就读告一段落。
戚柯的优异成绩也确实没让父母亲感到失望,经过他不懈地努力,最终以湖南省高考第60名、成绩的高分毕业。
经过父母的再三权衡,他们觉得戚柯考入清华大学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在报考专业上,两人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倘若随便填志愿,很有可能让戚柯考不上清华大学。而从未听闻过的“工程物理”专业在这时闯进他们的视野。对于他们来说,本硕连读的优异条件吸引了他们的眼球。那个时候的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前路正在一步一步地改变。
2.读书与求职
在录取结果下来之后,戚柯果不其然被清华大学顺利录取,他的父母此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荣誉的事情,而戚柯本人也不认为父母的行为有任何不妥之处。
在进入大学之后,清华所散发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戚柯,走在清华的小路之间的戚柯,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但这种优越并没有持续很久,戚柯在博士的口中得知,工程物理专业刚刚开设不久,其专业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核技术的需求,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倘若不到国家的岗位上去工作,就要面临无法就业的难题。
对于当时的戚柯来说,就业的前景显然不在自己的优先考虑范围之内,那时候的他想着:未来不会辜负他,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没有失业的道理,他只要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
在戚柯自身的努力之下,他最终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毕业的戚柯收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邀请,希望他能到研究所内工作。就在戚柯满怀期待,带着一颗轻松愉悦的心入职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他太过不擅长交际。
在学校中,做得漂亮不如考得漂亮。但在工作之中却显然不是这样。
一份工作,要求岗位上的人拥有绝对的执行力和抗压能力,无论面对怎样的难题,都要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里没有老师来为你排忧解难,更没有家长愿意为你来承担风雨,所有的一切都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想不到在学业上屡战屡胜的戚柯,在职场上却屡屡碰壁。最终,在短短半年时间后,中科院解除了和戚柯的合约,戚柯只能拿起背包回家。
3.被生活压弯脊梁
戚柯在中科院求职的失败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原本众人都觉得戚柯在失败之后会选择新的求职岗位,但戚柯却选择止步不前,他沉湎于被中科院开除的悲痛之中,从此一蹶不振。
就连戚柯的母亲对此也是非常悲痛,每次提及此都忍不住抹眼泪。
戚柯在失败之后,也曾尝试着走出困境,他甚至去做过外卖员和工地搬砖,但是没有任何一份职业能够让他打破心灵的枷锁。毕业六年的他,始终是无业游民,生活的支出全部依靠父母。
戚柯甚至还患上了抑郁症,整天待在家中,如非必要,不会迈出大门一步。身边的亲人朋友无论如何劝说也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戚柯逐渐走向自甘堕落的深渊。
这样一个昔日的成功人士、清华学子,就这样沦落成为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养活的社会蛀虫,着实让人觉得惋惜。
有人说,戚柯的存在暗示着应试教育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觉得,在父母亲开始因为成绩的缘故偏袒戚柯,不好好解决戚柯与妹妹之间问题的时候,结局就已经注定。
知名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书本知识重要,但是学习人生哲理,学习怎样安身立命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