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推广————
如此办丧事
不利于移风易俗
作者:仙山老翁
劳民伤财办丧事,当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乡下办丧事大讲排场、铺张浪费之风愈演愈烈。
一场丧事办下来,通常最低也得二三万元,一些土豪人物为摆阔气,更是动辄花费数十万元。
笔者认为如此办丧事,至少有三点害处:
一是:助长了封建迷信
现在乡下每办一件丧事,少不了要请道师做道场,请纸匠扎纸屋(俗称"灵屋″),请风水先生择坟地(俗称"龙穴″)等等,光支付这类工资就要超万元。
这些"大师"们除工资外,还信口开河,巧立名目,向孝家索取种种红包。
比如要做三天道场,道师会煞有介事地引导亡灵过"九关″,什么奈何桥、火焰山等,一关更比一关难,每一关都得打点。否则说是小鬼难缠,亡灵得多受折磨。于是道师便要上跳下窜、口里怪叫连连地显示所谓法力,让小鬼让路放行……
如此,孝家"理所当然″得给道师红包了。再如纸匠扎灵屋,动手时要红包,焚烧灵屋时说给灵屋开门开窗(用刀切开一条缝,曰"开光″,否则说是亡者灵魂进不了灵屋),也得红包。还有风水先生采点(择坟地)时得红包,灵柩下葬时还得付红包……如此等等。
一场丧事光红包开销少则三四千元,多则逾万元。
二是:浪费钱财
有些困难户为此债台高筑。这笔不菲的丧事开支,对家境本来就困难的主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负担。
记得去年笔者姨夫的父亲去世,姨夫是当地的困难户。他自己本身靠苦力挣钱,妻子是残疾,女儿在上高中,一家人的生活本来就很拮据。
因此,姨夫想把父亲的丧事简办,可是其家族不同意,认为亡者操劳一辈子,无论如何也要把丧事办热闹些,否则就是对亡者的不孝!无奈何,姨夫只好东拚西借,凑足了2万多元把丧事办了。
三是:孝家和亲邻劳神费力活受罪
亡者棺椁(灵柩)一般要在家停留一个星期(俗称"一七")。这期间亲朋要前来吊唁,主要亲戚得备三牲或五牲祭品前来悼念。
主家除要接待来往客人外,还得做道场,还得唱二三个通宵的号歌,还得开堂祭祀,还得摆酒席等。这些天帮忙码事的走堂就得三四十人,可谓兴师动众。
大家忙了白天忙晚上,还要忙通宵。主家更是有苦难言,亲人离世,本来就悲痛不已,可还要不分昼夜地忙得像陀螺般团团转,身体那吃得消呵!
可偏偏还有个要命的破规矩:这一七內,孝子孝孙们不得洗澡。说是期内若破例洗了澡,就是对亡者不忠不孝(一洗了之)。
大家明知这条该死的规矩有违科学,不利健康,但却不敢抗拒,唯命是从。一个星期不洗澡,冷天也许没什么大碍,但到了大热天,天哪,如何受得了呵!
所以,一场丧事下来,亡者是安息了,而孝子孝孙们也许就折腾得趴下了一一这不,去年笔者姨夫的亡父入土为安后,他自已却又医院……
其实,生老病死乃万物规律,我们不必忌讳,也用不着去刻意谋求哪种表面的风光。
与其死后风风光光办丧事,不如生前多思孝敬。在父母生前,我们为人子女者在精神上多陪陪老人,在物质上多照顾老人。
而人死如灯灭,何必在万事皆空后,再用奢侈与迷信去尽所谓的"孝道″呢?
如果我们把为逝者大办丧事而白白耗费的大把金钱、精力和时间用在发家致富上,用在扶贫济困和公益事业上,不是更有意义?不是对逝者更好的孝敬和追忆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