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传统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特征,但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也受制于诸多限制因素,如历史建筑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无形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在现有空间下情景再现、传统文化与创新体验之间如何平衡等等。
本文将带您一起梳理传统古镇文旅开发普遍面临的三大矛盾,并通过奇创团队参与的四川宜宾李庄项目实践经验,探索传统古镇文旅开发的新模式新思路。
矛盾一
历史建筑空间载体的极高文化资源价值与保护开发之间的矛盾
传统古镇内大量历史建筑存在相应的开发限制性条件问题:根据不同建筑的不同保护程度、不同功能属性、不同历史年代等情况,都有着对应的开发提升约束条件,需要根据现实建筑利用情况与项目策划理想状态之间,犹如走钢丝一般,寻找那种微妙的平衡。
如奇创团队参与的四川宜宾李庄古镇项目,项目地自古为川南通往滇、黔驿道,是长江的交通、物资集散地,是建立在文化地理概念上的长江首镇。到当代,宜宾借势长江经济带发展,区位优势明显,成为未来川南发展桥头堡。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及历史文化底蕴优势,成为宜宾城市文化发展轴线的重要的文化交流端口。然而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李庄古镇极为厚重的文化沉淀,现存古建筑多,总体保存状态良好,但至今仍然有人居住使用。如何解决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为后续文旅开发提高了难度。
矛盾二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古镇有限历史建筑空间之间的矛盾
如何将传统古镇瀚如烟海的文化积淀精准提炼,并以有机融合的方式与有限的空间、限定的建筑形态相结合?对文旅开发团队而言,犹如将一盘以段段历史为棋子在这方寸之间斗转腾挪的棋局,需要先手思维和取舍的勇气。
以李庄项目为例,此前长达6年的文化抗战,给李庄呈现出拔萃于一众古镇的独特气质。但也因此使得李庄作为川南历史古镇的文化单一性产生了重大变化。
李庄古镇曾经的九宫十八庙建筑以长江码头商帮会馆功能而兴建,然而在文化抗战期间各大学府将其不同学院,连通大批近现代中国文化科学领域名人院士都分散驻扎于各建筑中,并在此延续了动荡中的中国近代文化科学的研究与探索,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科学火种。例如张家祠原是李庄张氏宗祠,后用于保管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大量文物,使得一个小小的家族宗祠与后来声名远扬的大量国宝文物间产生了联系;再如古镇中大夫第是李庄古镇传统文化中重文兴学理念的传承,而文化抗战时期被作为金陵女子大学临时校址,也有着近代女性摆脱传统封建礼教束缚,寻找自我价值的象征。这便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李庄文化现象,即李庄故事千百年间不同时期,差异巨大的无形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古镇各处仅存少量历史建筑内,呈现多种层次叠加混杂的情况。面对如此层次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文旅开发团队势必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场景空间中融合演绎文化特质。矛盾三
传统古镇中,“旧”现状与文旅开发“新”追求之间的矛盾
传统古镇中除了有名人大家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更有寻常百姓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烟火气。数千年数代人的生活印记留在古镇所有的角落:一花二黄三白特产美食、水运码头文化、各省商会文化等,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生活印记,以散落的民居建筑空间为载体,世代传承着传统古镇的文化精华。
如我们在本文中引用的李庄古镇案例,现存大量保护等级较低的历史民居中,承载着李庄古镇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建筑本身保存状态差,居民乱搭乱建毫无规划,产权混乱开发利用难度大等问题为本次李庄古镇综合开发,古镇文化旅游体验创新提升的目标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如何充分挖掘传统古镇中极具烟火气同时又接地气的部分,如何与大量不同次级历史建筑空间融合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是真正将传统古镇文化气质转化成为文旅产品吸引力亟需解决的问题。李庄古镇项目实践经验谈传统古镇保护开发三步走
STEP1:明晰古镇开发趋势
中国数十年的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是一个承接消费大趋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古镇类产品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升级迭代:
古镇1.0—看古镇·空间打造
以周庄等早期古镇为代表,资源依托于遗存古镇,产品以观光为主导;
古镇2.0—逛古镇·业态增量
以朱家角、黄龙溪等为代表,资源依托现存古镇改造,产品融入较多商业功能;
古镇3.0—睡古镇·文化引领
以古北、西栅等为代表,强化文化IP,新建或者改造,在业态的设置中增加住宿业态比重,打造度假目的地;
古镇4.0—深度体验古镇·情景升级
以拈花湾、安仁等为代表,强化文化IP,新建或者改造,依托于文化IP新建,在大量业态完善的基础上融入大量互动、表演类活动。
从注重观光到注重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好的体验产品买单,更期待“入人心智”的旅游体验。
图片版权归于有心之行,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STEP2:明确古镇开发方向定位
通过古镇发展模式与趋势分析可见,以全景式体验型为主,以民俗商业休闲为辅,兼顾其他多种开发体验方式为基本的开发模式已然成为主流。
李庄古镇项目以旧址+古建筑为舞台,活用文化资源,打造全景浸入式体验型古镇。同时利用民俗、美食、自然资源,兼顾民俗商业型、文化创新型、休闲度假型古镇的开发,作为辅助。构建以“文化抗战+古镇资源”多角度全感官演绎,将李庄文化构建形成全景式体验产品的全新古镇体验模式。未来,李庄古镇将致力于打造成中国文化抗战的一张文化名片,实现李庄古镇“中国李庄·学脉重镇”的全新文旅品牌发展定位。并从“中国千年文化传承积淀”——“民族学脉的薪火相传”——“中华文化的开拓创新”的文化脉络为线索,构建古镇未来开发中呈现给游客以“文化古镇主题全景式体验地”的发展目标。STEP3:制定整体开发策略
五大策略重构李庄古镇文化体验。
策略一:紧抓文化抗战,做足千年古镇,展望古镇新生。
围绕千年李庄的文化抗战主题,以三类不同主题体验巡礼来串联李庄文化抗战中的激荡岁月以及李庄作为长江第一镇的魅力人文风情。紧贴“三种体验巡礼,致敬风云时代”的发展主线,面向不同需求客群,将古镇产品归纳为文化抗战巡礼、学脉长河巡礼、千年古镇巡礼三条产品线,明确资源转化产品的发展方向。
策略二:重新打响“中国李庄”品牌
以李庄优势旅游资源核心特点,凝练客群市场可直接感知其内涵的旅游品牌,并转化旅游项目。由“长江第一镇”、“会馆商帮”、“九宫十八庙”等文化资源IP所围绕的中国李庄学脉重镇的定位,通过以游客对李庄停留在旅游资源层面的印象通过更深层次文化感知进行转化成为心理层面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从而真正实现游客在李庄古镇之中通过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激发对李庄文化感知——获取对“中国李庄”品牌背后的深厚含义。
策略三:凝练李庄具化IP,打造国内最大文化IP集群
李庄文化抗战主题IP选取了以在李庄长大受各学府影响而成长的励志青年为形象原型,以轻松的形式带领游客快速感知李庄文化抗战主题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受众群体。并通过IP在宣传形象、服务标识、文创商品、主题体验等各个维度的应用,加强对李庄古镇品牌体系构成。同时通过由李庄千年文脉延展而出的多个维度丰富旅游产品实现李庄古镇文化IP集群产品体系,丰富李庄古镇文化主题产品厚度。
策略四:紧抓未来消费倾向与变化诉求
在文化产品体验发展新形势下,产品策划设计需要提前考量多种新的发展方向与诉求变化,并落实产品体验方式创新。
大环境在改变——川南旅游区定位为南向国际旅游经济走廊,泸州、宜宾作为对外旅游开放口岸。未来将给李庄古镇旅游发展带来大量发展机会。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反映在市场需求发展的新变化。体验方式在变——5G可以给旅游业、文娱、房地产业和零售业带来新的体验和价值。我们认为未来5G也会塑造全新的古镇文化体验方式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消费习惯与趋势——考虑到项目从谋划到落地的时间差,产品打造需考虑三年五年后新消费习惯与趋势,反应在目前游客旅游目的在需求差异化、度假时间碎片化、情感化(共鸣)等维度的趋势。策略五:“新、奇、特”网红塑造思路引领产品打造
随着短视频社交网络等火起来,以及消费升级的需求,市场上一些迎合新鲜、奇幻、特色的产品成为网红打卡点。这种新的趋势可以在项目打造过程中有效解决如高等级历史建筑开发限制的矛盾,通过高科技表现技术,仅通过构建科技展示系统的轻量改造,游客便可自主感受李庄古镇建筑背后丰富故事内涵;或是在同一建筑不同时代不同功能以及其背后发生的不同文化故事情况下,在确定建筑内体验业态主要功能后,以丰富轻度的打卡、体验、景观等方式将不同时空维度文化内涵融合,实现整体感官体验升级;
再如于李庄古镇中建筑空间保护等级较低,改造效率高的区域,通过塑造辨识度高画面感强的场景其中穿插游客可参与性强沉浸体验式产品、在地文化再创意话题性IP文创商品等维度实现次级资源整合创新,实现区域体验与吸引力再升级。有意识通过网红建筑、网红景观、网红体验、网红打卡等多个维度拔高整个李庄古镇创新体验的内容亮点。结语
古镇旅游本质上是在较长时间跨度上的在地历史资源价值的挖掘释放到旅游体验吸引力的构建,再到文化引导下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过程。
我们从李庄古镇资源开发现状特征出发,梳理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古镇开发共同面临的三大矛盾,制定结合李庄古镇实际需求的开发思考逻辑,并最终以“五大策略”为实现路径,助推李庄古镇全景式体验模式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李庄古镇文化资源潜力再激发以及文旅市场全新体验模式的新发展。也亟待能为同类传统古镇的保护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相关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可阅读)
奇创助力瓶窑老街获评浙江省“微改造、精提升”年度实践案例最佳案例奖
喜报
奇创旅游集团中标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世界乡村旅游小镇景区运营项目
盘点近期爆火的“剧本杀+古镇”案例,看沉浸式文旅如何落地
本文为奇创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