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艺术家孟柏伸
孟柏伸,生于辽宁,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孟柏伸的个展包括:“用涂抹关照真实”(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制造”(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铅笔”(宋庄美术馆,北京,)、“阅读与反阅读”(香港汉雅轩,)。
群展包括:“首届安仁双年展”(成都,)、“非常持续——环保启示录”(银川当代美术馆,)、“石膏像”(北京亿利艺术馆,)、“假园”(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青年艺术家联展”(韩国首尔中国美术研究所,)、“24艺术计划”(北京今日美术馆,)、“创客创客——第二届CAFAM未来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劳作与时日”(北京前波画廊,)、“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美国密西根布罗德美术馆,)、“第二届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北京艺术区,)、“越界”(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色温——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交流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个体生长:当代艺术的动力”(天津美术馆,)、“想象的魅力”(法国巴黎帕维隆旺多姆,)、“想象的魅力”(香港K11,)、“风向”(俄罗斯莫斯科当代艺术博物馆,)、“我,铅笔”(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等。
孟柏伸曾获年“王式廓奖艺术奖”、K11年度艺术家等荣誉,作品被美国布罗德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K11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作品释意
孟柏伸墨灯
手工徽墨尺寸可变
本土文化是否依稀泛光?信息化社会可否再需书纸承载文化?一切似乎在不停地颠覆与转换、不停地陈述与闪烁;如暗中乞明,昼里待穆;择辨其二,知白守黑......
以社会视角探讨文化现状以及对新式文明的置疑,传统文朔似残喘无光,故以黑墨铸造本应发光的旧式灯泡,而旧式灯泡有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和时代印记,便成为可易视读的视觉符号。而今,书本渐渐退滞的苍白无迹,当一束新光射于纸上如星月放光,无光的灯泡也被“照亮”,这就是尴尬无奈的现实?抑或黑暗也是一种光明?
一件件墨线垂钓的磨制灯泡与一本本洁白的无字书籍,其中空间和距离、纤细和体积的关系是我借以理解传统文化美学、禅学或哲学的方式。
——孟柏伸
策展人点评
孟柏伸的每一件作品都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精力,通过日复一日的手工劳作汇集成一股绵力之气充盈在作品中。孟柏伸选择的地方是曲园的轿厅,顾名思义,是主人停放轿子的地方,也就是当时的“车库”。因为曲园格局、动线的变化,今天的轿厅则是游客入园参观的第一个室内空间。我们选择把孟柏伸的这一组《墨灯》放在此处,作品语言简练,可以有效地形成一种所谓的“沉浸感”,这是视觉上的考虑。这些作品取自上好的徽墨,翻模之后再反复打磨成一盏盏幽暗的“灯”(电灯泡的形状)。墨锭是最原始、最重要的记录材料之一,黑色的墨可以照亮历史。视线穿过墨灯的丛林,看到堂中俞樾画像,上有李鸿章书写匾额。
——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