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文《福州华林寺和莆田元妙观,你一直忽略的历史古迹》谈了关于古建筑方面的一些知识及自己的领悟。今天来聊聊古道——和古建筑一样,道路系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遗迹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对更远方的探索和人员、商贸、邮驿、军事等需要,连接各地的古代道路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大家相对熟悉的有“秦直道”、沟通川陕的“蜀道”等。
随着国内旅游文化的繁荣,同时户外一族的探索风潮兴起,全国各地的一些曾经湮没的古道陆续焕发新生,结合政府的修缮及古道周边景观、村落的开发,在今天,它的交通使命已经被更先进的现代交通体系替代,但其在历史研究、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户外运动等方面的价值则更加凸显。
而在福建境内,就存在着很多类似的古道资源。今天我们介绍的是宋朝时以福州为起点,通向周边浙、赣、粤等区域的省际古道知识。
如之前文章所述,福建区域的深入开发,要从唐朝开始,而作为勾连中央王朝的主要交通干道,其时已出现了福州经延平、建瓯、再出省经浙江的衢州(再至杭州、扬州、开封、洛阳等地)通往京城长安的第一条干道。
而到了宋朝时,由于福建区域的人口、经济更加发达,和周边区域交流往来需求加大,在唐时期道路基础上,通往周边浙赣粤区域的干道已增加至四条,这就是今天要谈的宋朝时以福州为起点的古道:福温古道、福瓯古道、福莆古道、福延古道。
宋福建省际古道(王晓敏绘制)分述如下:
1.东北向—福温古道:为福州经连江、罗源、宁德、霞浦、福鼎至温州的大道。全程里,大部路段宽6尺,路面皆以块石铺砌。
2.北向—福瓯古道:福州连结闽北的重要陆上交通线,走向为出福州北门向北达古田、建瓯,也可通过其分支路线至罗源县境内。
3.西北向—福延古道:出福州西门,沿闽江北岸西上,辗转闽侯、闽清县境,最后经闽清县的安仁溪、牛头,出福州界。路宽6尺,路面为块石或卵石铺砌,是历史上福州连结闽北、闽西各县的交通要道。
4.南向—福莆古道:福莆古道自福州至原莆田县莆阳驿,全长里,在福州境内长里。福莆古道途经数个著名驿站,为旧时福州连结闽南各地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其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而今天在福州境内大家可以接触到的,有:
福州宋福温古道遗迹福温古道:大北岭古道——今留存的古道起于福州新店镇象峰村,终于宦溪镇,主线路全长3.6公里。宋嘉祐三年(年)怀安知县樊纪募资建造,由人工在峻岭间开凿而成,依山势修筑,路面铺溪卵石,宽2.5米左右,跨大北岭及宦溪,过板桥,越汤岭,穿降虎寨,进入连江县境;再过潘渡、陀市、朱公、丹阳,接罗源县祥楼;尔后经应德、白塔、县城、起步,翻三层岭、历圣殿、叠石、界首,接宁德白鹤岭。
福州森林公园宋福瓯古道遗迹福瓯古道:小北岭古道——今留存的古道,赤桥到岭头和猪蹄亭到菜岭的两段石砌路段。福瓯古道出福州北门,经新店赤桥,越小北岭(今国家森林公园内)至岭头,再过青石溪、下寮、上寮至闽侯县大湖,循雪峰达古田、建瓯。中途在下寮分一支路,经汶洋、日溪,越白虎岭,过梓山村,进入罗源县境。福瓯线路到浙、赣,比经福延线路可缩短里程里。
闽侯青口穆岭古道遗迹福莆古道:穆岭古道——存疑的福莆古道可能遗迹。现福州境内留存的福莆古道遗迹,不多记载,经查询资料,可能的一个点是闽侯青口的前洋村穆岭山附近,故附图一张(古道已荒弃,只剩一段长多米、内含86级石阶的路段。石阶的起点始于“捨银碑”,终点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年)的“贞寿之门”牌坊),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资料介绍:自福州至原莆田县莆阳驿,全长里,在福州境内长里。线路是:从福州南门出发,经黄山、三角埕、峡北,过乌龙江至闽候峡南,经枕峰、兰布、青圃、梅溪、坊口,翻过相思岭进入福清县境,再由琯口、磨石、宏路、渔溪、蒜岭、新厝进入莆田。古道路面宽两米,用石板或卵石铺砌,现闽候青口的大义村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明万历四十年(年),为避免峡北乌龙江过渡之险,线路改从今福州仓前路西行白鹭铺,由阳岐渡江至闽侯县境内南通镇文山,过肖家道的五虎山北边第一虎的山麓、经凤港、扈屿,达大田驿与原路相接。新改路段又称阳岐路,但该路段迂迴曲折,崎岖难行。清顺治年间(~年),改由“官募大小舟十数”于峡北来往摆渡接应。于是,放弃新改的路段而复行旧路。
闽侯荆溪拔仕古道遗迹福延古道:拔仕古道——年2月8日,在闽侯荆溪镇发现了一段北宋的出省驿道及“拔仕”榜书、沙溪修路记碑、募修官路碑三段摩崖石刻。至此,尘封已久的福州西驿道才慢慢揭起了其神秘面纱的一角。福延(南平)古道在福州境内长里,古驿道从福州洪山桥处出发,经闽侯县荆溪、甘蔗、白沙、大湖等乡镇,出福州界,往古田出省方向而去。路宽两米,路面为块石或卵石铺砌。
======================
附录-本文所引用图文及参考文献资料:
《福建省古道景观保护恢复研究》王晓敏;
《福建省际古道探源》鼎仁
《搜索福州四条出省古道》海盗西麦
《古镇荆溪之拔仕古道》自由飞翔
《有意思,闽侯这座寺,不仅有“僧”,还有“仙”》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