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辖区内1千多名需要接种的儿童在等着他,一边面对的是相濡以沫20多年爱妻的遗像和前来吊唁的上百个亲友。
医院计划免疫门诊部医生唐小林如何抉择?
年10月19日,这一天是接种日也是刚过世忘妻的纪念日,唐小林强忍内心的伤痛,在医院坚守岗位坚持为1千多名儿童做好了接种。这是他20多年接种工作中最痛苦难忘的一天。难以想象,这一天他的内心经受着怎样的煎熬。
他晚上7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在亡妻的遗像前长跪不起,失声痛哭。其实他知道,为了接种儿童,他愧对妻子、愧对这个家的何止这一天。他是在哭求妻子的再一次的理解、谅解!
他为了追踪一名流动儿童,试拨打过十几个电话,三番五次走访调查;他为了不让孩子们遭受天花、小儿麻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侵害,默默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误解。
他二十年如一日,用一份执着的坚守,践行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就要做得最好;做一个让人民群众放心称心的接种医生。
“辖区内每个孩子的情况我都很熟悉”
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
年,唐小林担任乡村医生。年,唐医院计划免疫门诊部、防疫管理和村级卫生室管理的工作。
计划免疫工作面广量大,繁杂琐碎,全凭医生的一颗责任心。仁桥防疫辖区地处海安县城城乡结合部,户籍人口1.8万,留守儿童多,外来流动儿童多。先不说前期建卡、办证、登记、归档等工作的繁琐,仅后期电话跟踪和走访调查就很费时间和精力。按规定每季度需走访调查15名辖区内的儿童,唐小林的实际工作量远不止这个数字。他的工作责任心有口皆碑。辖区有防疫适龄儿童多名,唐小林不只给他们每个人都建了档,甚至熟悉每个孩子的情况。孩子们看见穿白大褂的唐小林就亲切地叫他“爷爷”。“辖区内每个孩子的情况我都很熟悉,最早打疫苗的那批孩子有的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也是我负责接种。”唐小林开心地告诉记者。
有一天早上,王奶奶带着2周岁孙女去菜市场买菜,刚好被唐小林看到了。他马上追上去向王奶奶了解情况,向她宣传及时接种的重要性。唐医生竟然记得她的孙女没接种,这让王奶奶很是吃惊。王奶奶的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她不识字,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要接种。唐医生像亲人一样一路陪着走,陪着聊。直到王奶奶答应,下午就去补打一下针,他才停步。这时,他才记起,自己也是去买菜的,付了钱,还没有拿菜。
流动医院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确保没有遗漏,唐小林得空就在辖区内四处“转悠”,哪家来了新租户,如果带了小孩,他立即追踪服务。年,仁桥砖瓦厂来了一批云南昭通的农民工,其中有几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大的三四岁,小的刚满两个月,几个小孩竟然都没有按规定注射疫苗。唐小林前去做工作,外来务工人员不耐烦,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嫌唐小林多管闲事。唐小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诚心打动孩子父母,终于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小孩全都进行了疫苗补种。
“不能因为我耽误几十个孩子的接种”
妻子“头七”第二天坚持正常上班
年下半年,唐小林的爱人黄松华患病,多方检查,诊断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多系统萎缩症。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让唐小林懵了。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唐小林把爱人接医院。开始的时候,爱人还能自己吃饭走路,后来竟然连手和脚都不能自主活动了。儿子在县城读高中。为了同时照顾爱人和临近高考的儿子,唐小林每天都要带着爱人去海安,第二天早上医院宿舍。一天又一天,唐小林给爱人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檫身换衣,爱人便闭,他不顾脏和臭,小心地用手指去挖……短短10几天他就瘦得像换了个人。
爱人和工作,在他心中一样“重千斤”。今年9月,爱人去世后的“头七”,院领导让唐小林在家料理亡妻后事,可是,医院——就因为这一天是接种日!
谁说“一人难追2兔”?唐小林既精心照料爱人,又倾心干好工作,难怪有人觉得他的精力有些“特殊”。
其实,唐小林也是常人,“特殊”的只是他的爱心和敬业精神,是他超出常人的付出!唐小林的头发熬白了,人也熬瘦了,即便每天如此辛苦,他都不肯请假,没有一天影响过接种工作。
唐小林说:“不能因为我的私事,耽误一个孩子的接种。”
“唐医生对孩子很温柔很耐心”
与家长做朋友,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