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记:
从4月10日起,我们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卡第一天讲了如何理解传统文化。许纪霖教授讲得自然深刻,总结为一种智慧,在此不赘述。
我的读书笔记谈自己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从我痴迷的宋朝文化谈起。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那些诗词歌赋、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婚丧嫁娶,仁宗鼓瑟笙箫,徽宗瘦金体出神入化,熙宗机淫巧技,把宋代独特的文明一一展现。这风雅的宋朝文化,上国建筑的美好,让我心往神之。
我想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也认识自己。用时空维度多方观察,用传统映照现实,古为今用,在更高的站立点上看清此刻与自己,解决今天的困惑,走好今天的路。
打卡第二天正记:
传统文化里第一讲是讲孔子。为什么是孔子实现了文明的突破。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子百家走上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孔子发掘了礼后面的仁,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中华文化前进的路。
在孔子的学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出的“仁”这个哲学概念。在整个中华文化里,仁并不陌生。《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细读《论语》,发现孔子并没有对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孔子以自身“至圣先师”的至情至圣,把深邃的情感与仁慈的理智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心灵秩序。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更高级的贤人,最伟大的圣人,根本就是做到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
“仁者安仁”。中国人经常讲修身养性。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天上云卷云舒,世间清风朗月。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安之若素。
“知者利仁。”孔子认同上古以来的天命观。所谓“知者利仁”不是认为仁德于己有利才去行仁。人敬畏天地,不是本能恐惧,而是内在的大智慧,是发自内心的遵循礼和社会秩序。
“仁”是我们终生追求的一种释然,是对万事万物的博爱,是对自己内心的悄悄约束。我见过的“仁”的人都生活得很快乐。我求“仁”就从待人宽厚一点做起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