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题展之一“耦合共生”
一场当代艺术的变革史
以自然×科学×生物×艺术的融合呈现
策展人:赵力
联合策展人:耿琨
公馆新生单元项目策展人:邓婷
参展艺术家名单:苏永建、刘大珩、邱宇、康靖、许毅博、曾晨、怪悟
公馆新生项目:邓婷、线上招募艺术家
合作技术开发:徐睿
第三届安仁双年展“耦合共生”主题展
策展解读
-
本期特邀嘉宾
赵力
ZhaoLi
主题展“耦合共生”板块策展人
中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耦”字本义在中国古代是指两人并肩而耕,自然科学兴起后逐渐用来表达两个或者多个量相互作用的关系。共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最初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提出“关于种族间的共生,不同种属的生物通过某种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生存”。
21世纪以来,接连不断的技术变革,重塑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全球爆发的疫情危机亦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正在改变。艺术这个处在意识形态范畴的门类,在新时代语境之下,正在走向一个边界不断拓展、不断融合的未来。
年4月15日,拥有余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尖塔屋顶被烧毁,修复过程中AI人工智能重建原建筑三维模型供文物修复专家参考,并让巴黎圣母院在数字世界中永存。在这场偶发灾难引起的损毁中,重建让古老的建筑与当代尖端科技产生耦合,近千年的历史与新生的人工智能共享延续的生命。
追溯安仁古镇,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六二〇)年,安仁镇就出现在《太平寰宇记》中——“安仁,取仁者安仁之意”;民国时期,以刘氏家族为首的达官贵人在安仁这座小镇建造了数量可观的公馆,现存27座,今已成为记载着历史的“时间胶囊”。
是故,在第三届安仁双年展中“耦合共生”艺术家将与科技结合的跨媒介装置呈现于“千年第一镇”安仁古镇中,包含了室内单元、室外单元及虚拟线上驻地项目,作品涉及综合材料、装置雕塑、机械制造、电子媒介、生物材料、衍生设计、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媒材和方式。作品不仅探讨了当代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并着眼于其与非人——诸如动植物机器、AI人工智能之间的融合。
-
耿琨
GengKun
主题展“耦合共生”板块联合策展人
青年艺术项目负责人、事业部总监
策划统筹年、年、年青年艺术
年度主题展等多个展览
当下,我们对“共同”的期待已经从社会生存向多维视角延伸,“耦合共生”讨论了自然物与人造物、人工智能之间偶发、可控与不可控、共生之关系和状态,以及在不同场景中多维度能量的转化。艺术家将与科技结合的跨媒介装置呈现安仁古镇中,科技与艺术,历史与新生,形成双重耦合,在交叉、交集、互动中将产生更为丰富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新的可能性。
-
邓婷
DengTing
主题展“耦合共生”板块公馆新生单元项目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
NoSpace无空间(北京|伦敦)联合创始人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并于苏富比艺术学院进修策展
曾获得Calit2提供的
MDP艺术与科技研究专项基金
和LaudsLaurelsAward等奖项
安仁公馆承载了历史、自然、地理、人文、想象等信息,是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我们以“公馆新生”为主题,在科技的彼端,用虚拟空间、虚拟图像、虚拟现实构建了这个乡愁乌托邦,并邀请艺术家和观众居住于此,借此探讨空间与历史的延伸。它同时也被赋予物理实体与历史记忆,实体空间与赛博空间耦合互嵌,过去与未来相互渗透,在想象和技术的双方加持下赋予古镇新的生命。
ARTISTSPARTICIPATINGINTHISSECTION
本版块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怪悟
Aiwu
年生于吉林长春,毕业于RoyalCollegeofArt,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创作媒介包含装置、雕塑、影像、行为、实验设计、媒体艺术等。
作品一方面